宜昌路31号地块(原亨斯迈纺织染化(青岛)有限公司厂区)
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公示
根据《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)等相关文件,现对宜昌路31号地块(原亨斯迈纺织染化(青岛)有限公司厂区)主要内容进行公示。
青岛市市北区宜昌路31号地块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(集团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双桃集团”),双桃集团于1999年10月8日由青岛染料厂改制成立,于2017年8月30日更名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。其前身是青岛染料厂,始建于1919年,迄今为止已有90年的历史,1999年完成公司制改造,2001年第一批进入债转股企业。公司总厂原位于杭州路28号,自2005年开始搬迁,到2009年染料总厂除党政办公机构外,所有生产车间均迁至湖岛分厂(市北区宜昌路31号)。1994年青岛染料厂与瑞士汽巴公司合资,在该厂区内建设青岛汽巴纺织染料有限公司、青岛汽巴颜料有限公司、青岛德瑞皮化有限公司三家企业,1996年起陆续投产;青岛汽巴纺织染料有限公司、青岛汽巴颜料有限公司分别于2006年、2009年更名为亨斯迈纺织染化(青岛)有限公司、巴斯夫颜料(青岛)有限公司。以下分别简称“亨斯迈”、“巴斯夫”、“德瑞皮化”。
亨斯迈纺织染化(青岛)有限公司厂区总占地面积7687.7m2,于1997年建成投产,主要生产纺织染料,中间体和助剂等化学品,停产前产品主要为红、黄两大系列的偶氮产品(分散红R和分散黄4G)及蒽醌型分散染料;历史产品为偶氮产品酸性黄129和酸性橙154。主要设有2座生产厂房(标准化车间和合成车间)、行政楼、罐区、工艺水池、泵房、制冰厂、原料周转区、危险废物暂存区等。厂区于2015年7月停产,生产设备于2015年11月拆除完毕,厂房于2016年12月拆除完毕。
根据《青岛市市北区滨海新区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(青岛市人民政府青政字[2018]47号批复),宜昌路31号地块规划为商住混合用地、中小学用地、服务设施用地,亨斯迈厂区规划为商住混合用地和中小学用地。由地块生产历史可知,地块原生产企业行业分类为“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-2645染料制造”属于“化工类企业”,根据《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(试行)》第二条,地块属于“疑似污染地块”。
2016年亨斯迈、巴斯夫、德瑞皮化厂区土地均交由青岛双桃精细化工(集团)有限公司进行土地整理,负责整个31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补偿和片区土地整理工作。青岛双桃精细化工(集团)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30日更名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。土地整理单位委托青岛华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“亨斯迈纺织染化(青岛)有限公司”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。
由污染源识别可知,调查地块潜在土壤污染物为pH、总铬、甲苯、苯胺、氰化物、半挥发性有机物、石油烃等。调查地块内共布设19个土壤采样点位,2个地下水采样点位。土壤检测因子包括《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(试行)》(GB36600-2018)表1中45项基本项目、表2中氰化物、石油烃和pH,共计48项;地下水检测因子包括土壤污染识别的污染因子和《GB/T14848-2017》表1中常规监测项目,共计30项:色度、浊度、pH值、总硬度(以CaC3计)、溶解性总固体、硫化物、氯化物、氨氮(以氮计)、氰化物、高锰酸盐指数、挥发酚(以酚计)、六价铬、砷、镉、铜、铅、镍、汞、总石油烃C10-C40、三氯甲烷(氯仿)、三氯乙烯、1,2,3-三氯丙烷、奈、苯并[a]蒽、苯并[b]荧蒽、苯并[a]芘、茚并[1,2,3-cd]芘、二苯并[a,h]蒽、硝基苯、苯胺。
共采集194个土壤样品、2个地下水样品。土壤检测数据表明:地块部分土壤样品砷、六价铬、铅、汞、镍等5项重金属,三氯甲烷(氯仿)、1,2,3-三氯丙烷、苯等3项挥发性有机物,苯并[a]蒽、苯并[a]芘、苯并[b]荧蒽、二苯并[a,h]蒽、茚并[1,2,3-cd]芘、萘等6项半挥发性有机物,总石油烃检测值不满足GB36600-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标准要求;其他检测因子均满足GB36600-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标准要求。地下水检测数据表明:HSM10地下水中色度、高锰酸盐指数、硫酸盐、总挥发酚(以苯酚计)和HSM17地下水中色度、硫酸盐、总硬度(以CaCO3计)、溶解性总固体、挥发酚(以苯酚计)不满足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6)中Ⅳ类标准限值要求;其他污染因子均满足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6)中Ⅳ类标准限值要求。
由各污染因子超标范围图可知,亨斯迈厂区内重金属污染土方量约为1140m3,有机物污染土方量约为39402m3,复合污染土壤土方量约为2407m3,合计约42949m3。污染深度主要集中在10米以内,最大污染深度至12m。